低溫保鮮冷庫溫度波動的原因多種多樣,通常涉及設備、操作、環境和貨物等多方面因素。以下是主要的常見原因:
一、制冷系統問題(核心原因)
制冷效率下降:
制冷劑泄漏: 系統泄漏導致制冷劑不足,制冷能力顯著下降。
壓縮機故障: 壓縮機磨損、閥片損壞、電機故障、潤滑不良等導致排氣量或效率不足。
冷凝器散熱不良: 冷凝器積灰、油污嚴重,風扇故障,環境溫度過高,水冷冷凝器水垢過厚或水量不足,導致冷凝壓力升高,制冷效率降低。
蒸發器結霜過厚: 除霜不徹底或除霜周期設置不當,導致蒸發器表面霜層過厚,嚴重阻礙熱交換。
膨脹閥故障: 堵塞(臟堵、冰堵)、感溫包失效、調節不當,導致供液量異常(過多或過少)。
系統堵塞: 干燥過濾器堵塞、管路臟堵或冰堵。
油分離器或回油系統故障: 導致潤滑油過多積聚在換熱器內,影響換熱效率。
除霜系統故障:
控制系統失靈:
溫度傳感器故障/位置不當: 傳感器損壞、漂移、安裝位置錯誤(如靠近門、出風口、或被貨物覆蓋),導致檢測溫度不準確,發出錯誤指令。
溫控器故障: 設定錯誤、精度下降、繼電器粘連或失效。
控制邏輯錯誤/參數設置不當: 壓縮機啟停溫差設置過大、化霜參數不合理等。
二、庫體結構與保溫問題
庫體保溫性能下降:
保溫材料老化、受潮、破損: 特別是庫門密封條老化、破損,導致冷量損失嚴重。
庫體存在“冷橋”: 建筑結構中導熱系數高的部分(如金屬構件)未做好斷熱處理,形成熱量傳入的通道。
庫體裂縫或孔洞: 施工遺留或后期損壞的縫隙導致冷氣外泄、熱空氣侵入。
三、操作與管理因素
頻繁或長時間開門:
貨物裝載不當:
貨物堆放過密: 阻礙庫內冷空氣循環,導致局部溫度過高或不均勻。
貨物緊貼墻壁或庫頂: 阻礙氣流循環和熱交換。
貨物覆蓋出風口/回風口: 嚴重影響冷氣分布和循環效率。
貨物溫度過高入庫: 未經預冷的貨物(尤其是熱貨)直接入庫,會瞬間帶入大量熱量,導致庫溫急劇升高,并增加系統負荷和結霜。
人為設置錯誤:
溫控器設定溫度被誤調高。
設備運行模式被錯誤切換(如手動模式未調回自動)。
四、外部環境因素
環境溫度過高:
電力供應問題:
五、貨物自身特性
貨物呼吸熱:
總結
冷庫溫度波動往往是多個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。當發現溫度異常時,應進行系統排查:
檢查溫控顯示和設置: 確認設定溫度是否正確,傳感器顯示是否正常。
觀察設備運行狀態: 壓縮機、風機是否運行?有無異常聲音?冷凝器散熱是否良好?
檢查蒸發器結霜情況: 是否結霜過厚?除霜是否正常?排水是否暢通?
檢查庫門密封: 密封條是否完好?關門是否嚴實?開門操作是否規范?
檢查貨物堆放: 是否阻礙氣流?貨物是否預冷?是否覆蓋風口?
檢查庫體狀況: 是否有明顯裂縫、孔洞或保溫層破損?
考慮環境因素: 是否高溫天氣?是否有停電記錄?
定期維護保養、規范操作流程、實時監控溫度是維持冷庫溫度穩定的關鍵。對于關鍵應用(如醫藥、高端食品),配備溫度自動監控報警系統和備用電源(如發電機)非常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