醫療器械冷庫的驗證頻率主要依據法規要求和基于風險的管理原則,核心要求是至少每年進行一次定期驗證(或稱為“再驗證”)。
以下是關鍵點說明:
法規強制要求(年度驗證):
觸發再驗證的特殊情況(不定期驗證):
除了年度定期驗證外,在發生以下情況時,必須進行冷庫的再驗證(無論是否在年度驗證周期內):
冷庫進行了重大改造或擴建: 例如改變了結構、增加了面積、更換了庫板等。
關鍵設備進行了重大維修或更換: 例如更換了制冷壓縮機、冷凝器、蒸發器、控制系統(如溫控器、記錄儀)、備用電源(UPS或發電機)等。
溫度分布出現異常趨勢或偏差: 日常監測或校準中發現溫度分布不均、頻繁超限等異常情況,懷疑冷庫性能發生變化。
使用模式發生重大變化: 例如存儲的醫療器械種類、數量、堆碼方式發生顯著改變,可能影響氣流和溫度分布。
上次驗證結果發現嚴重缺陷: 驗證結論要求在一定期限內進行整改后重新驗證。
法規要求或內部質量體系規定: 基于風險評估結果,內部文件可能規定更短的驗證周期或特定的觸發條件。
驗證內容:
年度再驗證通常包括(但不限于)以下關鍵項目:
溫度分布均勻性研究: 在空載和滿載(或模擬滿載)狀態下,評估冷庫內各個位置(特別是最冷點、最熱點、門口、角落、靠近設備處等高風險點)的溫度差異是否符合要求(通常要求±3℃或更嚴格,具體看存儲要求)。
溫度波動性研究: 評估冷庫在設定溫度下的波動范圍(如±2℃)。
開門測試: 模擬日常操作開門(如開門時間、頻率),驗證溫度恢復能力和對庫內整體溫度的影響。
斷電測試(或保溫性能測試): 模擬主電源故障,驗證冷庫在斷電情況下的保溫能力(溫度上升速度),以及備用電源(如有)的啟動和運行情況是否滿足要求(維持溫度在可接受范圍內的時長)。
設備運行確認: 檢查制冷機組、風機、控制系統、報警系統、溫度監測探頭等的運行狀態和性能。
報警系統測試: 驗證高溫、低溫、傳感器故障等報警是否準確、及時、有效。
校準確認: 確保用于驗證的溫度記錄儀/傳感器本身在有效校準期內且精度符合要求。
文件審查: 檢查日常運行、維護、校準、偏差處理等記錄是否合規。
日常監測與維護:
年度驗證不能替代日常的持續監測和管理。
必須配備連續的溫度監測系統(帶報警功能),實時監控冷庫溫度。
定期進行溫度監測設備的校準(通常至少每年一次,或根據設備要求)。
嚴格執行日常巡檢、維護保養計劃。
建立完善的偏差處理程序,對任何溫度超限或設備故障進行及時調查和處理。
總結:
必須做: 至少每年一次全面的定期再驗證(年度驗證),這是法規(中國GSP)的強制性要求。
立即做: 在發生重大改造、關鍵設備更換/維修、性能異常等特定情況時,必須立即進行再驗證。
持續做: 日常連續溫度監控、設備校準、維護保養和偏差管理是保障冷庫持續符合要求的基礎,與定期驗證同樣重要。
因此,對于醫療器械冷庫,最核心的驗證頻率是:每年至少一次定期再驗證。 務必參考最新版的《醫療器械經營質量管理規范》及其附錄,并確保內部質量體系文件有明確規定。驗證方案、報告和記錄必須完整、規范地保存。這是確保醫療器械儲存安全有效、滿足監管要求的基石。